有时候我总是在想,我为什么喜欢微博?
或者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这个只有140字的小玩意?而且还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去围观貌似和自己完全风马牛不相关的人?
在早期公开的微博用户分析里面,北上广的人占据了大多数。
这里面肯定有他适应了中国当前社会结构的东西,所以微博才有了机会,所以我们需要分析的是微博应该感谢谁?
以我自己的经验,喜欢发或者看的时候往往是那些碎片的时间,也正是碎片时间才适合短小精悍的信息发布和获取。
但是我发现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时间已经越来越碎片化,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碎片的时间注定是不适合持续的做一件事情的。而这些碎片的时间在传统上是被认为具有创造力的适合工作或者学习的时间,比如早上7:00-9:00。.
但是,可惜,这样的时间很多人是花在了去上班的路上,在拥挤的人流和车流中,需要去打发无聊的时间。而且这也无聊的时间在一天24小时中越来越多,原因自然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交通拥堵、城市化和工业化。
在没有微博的时候,人们往往听广播、看手机报、看报纸或者看一本书,这种碎片时间消费基本是没有互动的,你顶多在看的时候有人会凑过来搭讪的问你几个问题。这是一种单向的自我修行。
尽管几亿年的修行才使得你们在此刻相遇在共同的车厢,彼此拥挤在一起,但是依然没有交流和互动。
没有社交,尽管拥挤的空间构成了一个社会。而且碎片消费没有对社会产生价值。
但是微博改变了碎片时间的消费模式,使得这种消费即对自己也对社会有价值。
这种价值也改变了因为政府公共投入的不足造成的巨大社会运行成本的极大降低。
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大城市的黄金时间的迅速和大规模碎片化一个主要原因是公共交通产品投入的严重不足以及城市规划的欠考虑的原因造成。你不得不每天去花费几个小时上下班。
看看在北京著名的西直门每天地铁换乘时地铁当局的限流措施,你就知道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小时被浪费在不足100米的路段,相当于发动机在空转,如果没有微博?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至少在大都市,微博用户的迅速增长一个主要原因是在面对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公共服务产品规划和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的时间碎片化加剧所导致。
所以从这角度讲,微博也提高了人们对公共产品投入不足的忍耐度,当然,这样的问题也会因微博的存在而更快的曝光。
所以,城市化和公共服务不足,是推动中国微博市场迅速增长的关键内因,而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这两个内因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善,自然,微博用户的数量和微博内容的质量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玩笑的说,新浪搜狐们应该感谢政府,呵呵。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