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国资委官员有关国企改革路径的说法颇引起了争议,尤其是对那些具有公益性质的国企的解释,比如石油石化、电力、通信等行业在中央层面属于公益性国企行业,在地方水电煤气等属于地方级别的公益性国企。

早先对这些行业的定义是说这属于国家命脉,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所以逻辑是基本不允许或者有限度的允许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进入。

现在可能觉得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再提国家命脉很难再受到民众的认可,所以有了公益型这一说法。尽管昨日国资委有关官员又否认是媒体误读,力避为垄断保护之嫌,但是其说法还是很难与民众对公益二字的期望和实际生活的感知相匹配。

因为在被提到的这些行业,老百姓几十年如一日的享受的恶劣的脸色、不断上涨的价格、乱收费、暴利。恐怕没有几个人享受到了这些行业所带来的公益,当然只有一个行业例外,那就是通信行业。

而通信行业作为改革比较彻底的垄断行业,老百姓之所以能够敢骂敢叫板正是得益于其激烈的行业竞争,而不是相反。

所以这里的话题是:是不是公益就不能竞争,而必须是垄断,或者说公益必须由国企负责?

在近两年来,人们恐怕很难认同公益必须那些与体制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国企或者垄断企业执行。与体制最紧密的也最具有垄断性的各种红会们丑闻不断,而关系次之的国企们则也在压榨民众和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弄得一段时间内国进退民退成了关键词。

而关键在于各地的公交、水、电、煤、气这些所谓“公益”的国企们,其服务质量实在不敢恭维。

而相反,那些开放的竞争的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老百姓倒是充分的享受了主人的便利,比如粮食,恐怕不会有人说这个行业部关乎国计民生吧?尽管有中粮集团,但是他也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而不能一天到晚的到发改委要求发改委替他涨价。

所以说,公益与国企无关,与垄断无关,而与竞争有关。全世界的市场经济发展早已证明,只有竞争才能带来效率,公益也不必须由竞争获得。

可惜,常识在中国总是一种稀缺资源。

话题:



0

推荐

陈志刚

陈志刚

256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实践者、思考者,分享者,孤独者,忘我者——一个浪迹运营江湖,虽然做井观天,但胸怀天下的无我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