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企业如人,能否成一件事儿,关键还是看基因。

云通信市场是这几年的热点,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也在积极卡位,就在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发布了云通信2.0,负责阿里云通信的余鹏武说过一句话:阿里来了,云通信就会不一样了。

所谓不一样,底气可能来自于阿里巴巴在云通信市场处于领先者优势的心理,以及阿里巴巴服务企业客户的基因优势,2B的基因是阿里自从创立那一天开始就天然具备的。

最早让人看到云通信曙光的是一家名为Twilio的美国公司在2016年于纽约交易所上市。这种打包封装基础运营商的通信能力,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以开放平台的形式为企业客户提供通信服务的产品正在成为新兴增长市场。

所以国内除了阿里巴巴很早之前推出大于平台涉足云通信市场,还有一些企业也纷纷布局,市面上典型的云通信厂商还有容联云通信、网易云信、263云通信、云之讯、腾讯云通信,以及其他一些中小企业推出的产品。

大部分的云通信产品卖点还主要是停留在通信能力整合和比拼价格的层面,阿里巴巴的到来或许将把云通信的竞争提升到另一个维度:生态体系竞争。

这是阿里巴巴来到云通信所带来了的最大不同,因为竞争已经不会再在纯粹的产品、技术和价格层面了,用阿里云通信在云栖大会提出的概念,云通信将进入使能和场景通信模式。

因此在云通信市场,阿里的优势是其他云通信玩家不可比拟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阿里巴巴服务企业市场的天然2B基因优势。

首先,云通信市场本质上是服务企业客户的市场。是以云的方式售卖传统的话音、短信、流量等电信业务。服务对象就是各种中小企业,他们因为业务变化频繁,需要更加灵活的通信服务。

所以云通信领域的竞争除了比拼产品、服务、技术、品牌之外,更多的还是要看谁的基因更能够匹配企业客户市场。

而基因这个东西,对于企业而言,说白了就是认知结构、企业价值观和技术沉淀的组合。比如有的互联网公司因为主要起家于个人用户市场,曾经闹出过服务政府客户时因为不知道法人银行账户位数与个人银行账户位数不一致以至于无法受理业务的笑话。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阿里巴巴身上,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是与企业打交道,他一开始就必须弄明白企业账户的银行账户到底是几位。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就不得不说认知黑洞的问题。

人存在认知黑洞,对那些不曾接触过的或者超过自己认知能力的东西,可以看做是不曾存在,比如著名的澳大利亚黑天鹅事件颠覆欧洲人对天鹅都是白色的认知。

企业其实也一样,很多业务领域如果一开始没接触过,那么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就会形成黑洞。

黑洞并不可怕,大不了企业不做这块业务。但是如果企业开始进入曾经是黑洞的业务领域,事情就会变得比较微妙,尤其是企业曾经在某个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高层管理者、中层、团队都会用已经成功的模式套用在新的领域。

这个是客观事实,因为企业也是有人组成的,而人在遇到新的事物时习惯性的都会沿用以前的经验来处理新的事物,尤其是以前成功被证明的经验,因为这些人都在成功中不断获得激励和奖励的,从而强化了自己的经验和信心。

诺基亚当年在智能手机领域一败涂地,原因之一就是诺基亚的团队、中层、文化陷在自己的认知泥沼中不能自拔,越成功在新领域越失败。

基因的另一个表现在企业拓展新领域时就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外企业的部分案例显示,新业务发展是通过现金牛业务催熟,但是却无法独立生存,或者由于新业务的规模尽管成长性很好但是由于无法与现金牛业务相提并论,而得不到公司高层重视被边缘化。

场景以云计算为例,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基本格局是一超多强,阿里云绝对领先,全球公有云市场已经是第三。为什么阿里巴巴做云计算能够长期战略投入,并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后迅速爆发?实际上就是阿里巴巴的基因发挥了作用,因为阿里的客户资源大都是企业客户、销售渠道也都是面向企业客户的结构、企业文化认知的思维结构也是2B的,所以在产品成熟之后,能够迅速发力。

第二,生态场景的多样性、规模为阿里云通信的领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阿里巴巴的生态中,既有电商场景,也有云计算、物联网场景,还包括支付场景、物流场景、移动互联网场景、共享经济场景、外卖场景、社交(微博)场景、公用事业服务场景。

可以说,阿里生态服务的企业用户无论是行业的广度,还是企业价值链的长度,还是所覆盖的企业客户的规模,都不是目前的云通信玩家能够比拟的。

仅仅这一项,阿里云通信就在内部生态服务中具有了足够的增长创新发展空间。

其实关键是,阿里云通信的这些场景,都是围绕企业服务构建的,整个阿里的技术体系、产品体系、服务体系、渠道体系都是服务企业的,当云通信作为新的能力使能客户时,整个阿里巴巴生态的基础设施根本无需做任何变化和调整。

这才是阿里云通信的可怕之处。

第三,大杀招在于技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服务企业客户的产品和技术,阿里巴巴在互联网巨头中,可以说是布局最全的,而且都是底层的东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地图、支付、物流、操作系统、IoT、互联网汽车……

这些技术都在于通信融合,或者说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至少在用户需求层面,用户更希望能够得到一揽子端到端的服务,而不是割裂、孤岛。

有人说其他人也有这些,但是你别忘了,企业基因不一样,技术使用和成长的方式也不一样,你以为半斤八两差不多,实际上差距大了。

因为这些技术在一开始服务的对象就不同,所以必然在产品结构设计上就有本质的不同,做过产品的人都知道,渠道结构不同,产品的功能和定位也会不同,所以同样的技术使用模式也会不同。

你也别看有的云通信厂商都声称有多少短信、多少API接口、覆盖多少城市,巨头之间的真正差距并不在这些地方,差距真正的体现在企业文化、渠道结构、认知结构、服务团队,尤其是和你接触的人的思维模式,这些软的东西,文化层面的东西,才是真的竞争力。

所以,你就可以理解阿里巴巴在个人社交上做不过腾讯,但是在企业市场的钉钉却做得风生水起;马云很早就认识到云计算的价值,几年前马化腾还在看空云计算。这都是基因决定的,也是你服务的客户决定,你有什么样的客户,你就有什么样的产品,你就有什么的认知结构和企业文化。

最后,借用迈克尔·莫里茨,一位美国著名的投资家说过的一句话来结束:一个公司的基因早在它最初的18个月就被决定了。此后公司不可能再有什么大的改变,如果DNA是对的,它就是一块金子;如果不对,那基本就玩完了。

这句话有助于正确的理解互联网大佬们之间的云通信竞争走势。

 

话题:



0

推荐

陈志刚

陈志刚

256篇文章 3年前更新

实践者、思考者,分享者,孤独者,忘我者——一个浪迹运营江湖,虽然做井观天,但胸怀天下的无我者

文章